close
認識蒙特梭利
瑪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於1870年8月31日出生於義大利的安科那(Ancona)小鎮。
是義大利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一九○七年蒙特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3~6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蒙特梭利教學法)進行教學,结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蒙特梭利的獨特魅力在於她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遵行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以其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的素養,配合孩子各階段的成長設計了各種教材與教具。以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人們仿造蒙特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兒童之家」,讓兒童在預備好的環境中自由學習,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激發兒童潛能;讓兒童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建構獨立、自信、專注與創造力。

一九○九年蒙特梭利寫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方法》一書,一九一二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一百多個國家引進了蒙特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出現了蒙特梭利運動,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五年蒙特梭利學校已經遍布世界各大洲。蒙特梭利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革命。她傾其畢生精力觀察研究幼兒,並著有大量著作。(見文末延伸閱讀)

而蒙氏的教育思想淵源受以下學者影響甚深:
一‧伊塔(Jean-Mac-Gaspard Itard ,1775-1838)對蒙氏的影響→
1‧教師應是一位觀察者:透過觀察和發現孩子的心智成長。
2‧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應該去適應學生。
3‧強調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教室是社會的縮影,因此蒙氏教室採混齡式訓練孩子的社會生活。
4‧「鼓和鈴」是辨別噪音與樂音最好的教具:鼓聲代表恨,鈴聲代表愛。蒙氏設計「音感鐘」來訓練孩子聽覺。

二‧賽根(Edouard Onesimus Seguin ,1812-1880)
1‧教師精神的預備:賽根說:『假如老師沒做好精神預備,再好的方法也沒用。』
2‧注重感官教育:以感官教育作為智能發展的基礎。
3‧三階段教學法:命名、確認、記憶(視孩子能力使用,也非所有教具適用。)

三‧法布爾(Jean Henri Fabre ,1823-1915)
1‧母愛(性)是「種」得以生存的本能。
2‧從自由環境中觀察對象的行為。蒙氏預備環境,在自由且自在的環境中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內在。

四‧德佛里(Hugo De Vries,1848-1944)
1‧敏感期:生物小時有能力去尋求、發現特殊的能力,使之生存下來。
2‧突發的寫字與閱讀能力:來自於德佛里的突變理論。

五‧喀雷爾(Alexis Carrel,1873-1944)
幼兒天生具有無窮的建構能力,成人應以最大的愛心與智慧培育孩童;並以自然的關懷使幼兒得到最好的教育。

六‧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1‧強調感覺教育
2‧早期經驗的重要
3‧秩序的呈現

七‧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1‧兒童本質與天性是善良的
2‧兒童熱愛工作
3‧兒童遵循自然結果而產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4‧藉由適當的教養方式達到修正社會的目標,而環境是最佳的方式。
5‧每位兒童都有平等的權利與自由選擇的自由。

八‧裴斯塔洛奇(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
1‧「愛」是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
2‧學校是繼續家庭生活的場所。
3‧鼓勵兒童充分運用感官與大自然接觸。

九‧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
1‧兒童有自我開展天賦的本能
2‧教育的歷程是引導兒童自我潛能開發的過程
3‧工作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4‧建構性的教材(恩物)與活動協助兒童心智發展與人格完成
 
 
延伸閱讀
蒙特梭利之重要著作: 
教育人類學(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蒙特梭利教學法(The Montessori Method)
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s Own Handbook)
高级蒙特梭利教學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ld)
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ent Min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家庭中的兒童(The Child In Family)
蒙特梭利童年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tharinelin 的頭像
    katharinelin

    Baby Love 親親我的寶貝

    katharin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